当前位置:首页>国内>“人是其对象之所是”的当代价值

“人是其对象之所是”的当代价值


《接受与选择》作者唐震

一、唐震在《接受与选择》一书中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全新命题即“人是其对象之所是”,具体含义如下:

1.人的本质由对象给予

没有对象的人是虚无、无意义的存在,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非对象性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一样,“人是其对象之所是”强调对象先于人而存在,是人的本质的来源。

2.人是与对象结成关系的产物

对象的性质决定了人的性质,如果人以具有感觉属性的对象为主,人就会成为感觉主体并跟着感觉行动,如以食物为主要对象,人会追求胃觉的满足感;以宗教主为对象,人会按教主的意志行事。

3.人的自我随对象变化

人有多少对象,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自我。与恶的对象结合会变成恶我,与善的对象结合会显示善我,像“旧我”“新我”“感觉的我”“理性的我”等都是人在与不同对象结合后的不同表现。

4.人可成为他人的对象

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的对象,这就要求人们思考自己将以何种姿态成为他人的对象,是带来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因为自己的出现必然会影响以自己为对象的人。

5.改变自己需要从对象入手

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如果对象不改变,自己想改变就很艰难。所以,致力于对象的改变是人改变自身的前提。同时,在人和对象的两极中,由于人的意识能动性,人又是高于对象的,所以,无论有无对象,人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理想的我”。人按照理想的我改变自己,也就改变了包括社会关系在内的对象关系。

6.以“无”为对象的人性具有超越性

一般人以“有”为对象,但也有少数人以“无”为对象,这种人既追求了有,也追求了无,他追求了全部和所有,追求了完善,因而超越了一般人。

7.人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

人的未来取决于所结成的对象,与确定性对象结合,未来就是相对确定的,与不确定性对象结合,未来就充满或然性。从根本上讲,由于对象世界是极其广袤和深邃的,人的未来就是不确定的。建立这一观点,一方面否定了命定论,另一方面则为主体预留了命运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巨大空间。

8.人性具有渐进性、递增性和逐步完善性

人是被对象逐渐堆砌起来并从渐变、成熟走向完善的过程,对象是塑造下一阶段人性的决定因素,只有对象世界是完善的,人自身才获得了完善的前提条件。所以,要想改变自己,就必须寻求对对象的改变;要想获得更加完善的自我,就必须寻求更加完善的对象世界。


二、“人是其对象之所是”这一命题强调人的存在与外在对象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无法割舍的属性,具有以下当代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它强调了人的存在与外在对象的紧密联系。人通过对各种对象(如知识、他人、社会事务等)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来定义自己。当代社会变化迅速,各种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这一观点提醒人们要积极地与外界接触。例如,在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一知识就是对象)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适应科技驱动的当代社会发展。

——在社会交往层面,人是其对象之所是体现了人在与他人互动中的自我塑造。他人对于个体来说是对象,个体在与他人相处、合作、竞争等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这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在不同群体(如工作团队、社区组织等)中的价值,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心理层面来讲,这可以引导当代人关注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心理联系。比如,当人们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作对象时,在深入探索这些爱好的过程中,人们能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找到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缓解当代生活的压力。同时,通过对这些对象的追求,也能够培养坚韧、专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李书贤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