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内>隐居18年,去俗尘,修道骨,重碑学,写出仙家书风“金熙长体”

隐居18年,去俗尘,修道骨,重碑学,写出仙家书风“金熙长体”


(金熙长书丈二巨幅大对联)

文/深圳新闻网记者周锦春


近期,首都书画院公众号自媒体发了题为《用不而心态写出心中的慈悲与欢喜——金熙长自作诗联书法》,介绍当代一位隐士隐居十八年来,创作的让人耳目一新的书法作品后,在书坛引起人们对书法艺术美学的再度认识与反思。

当代著名隐士书家金熙长,浙江台州人,原在深圳生活工作30多年,曾被评为“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及“深圳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方正字库《方正字迹-金熙长标题体》隆重上线。



(隐士书家金熙长)

金熙长心标象外,志结霞门。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体悟到“不而”之笔法与心境。具体说就是,写字时,不求工而工至,不求拙而拙成;修行时,不求功而功彰,不求德而德立。融通百家而不拘泥于百家,而心与笔皆出自然。

金熙长用仙家书风写道家经典,用禅意笔法演绎佛学名著。据介绍,隐士提倡碑学,其书学主张:草从篆化、楷从隶出,用笔有“不”有“而”,沉着而痛快,立意亦不求讨好、生拙中有率真,作品自然中见高古伟岸、稚趣盎然。可谓是一笔写破三千年。
自古修道高人往往追求“形残而道全”,就是说艺术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性表现并不是一个“内”和“外”的互为表里关系,而是一个此消彼涨、不可兼得的关系。“形”的层面的完美,将意味着“道”的层面的残缺;“道”的层面的完整,必然以“形”的层面的残缺作为代价。

而隐士金熙长的作品,将美学中最难表现的“慈悲与欢喜”,“此长彼必消”在其翰墨中和谐统一,即雄浑宽厚中没有常人写碑的习惯粗糙而存静穆古雅,文与质并存。

隐士金熙长于八九十年的青年时期即在香港深圳广州等地办展讲学,社会任职颇多,隐居近二十年来,他将曾经的荣华与名利在寂寥青灯中忘却脱落干净,隐士的傲骨嶙嶙与独辟蹊径的气质,表现在他的“不求讨好,走到形式的尽头以致不重形式,以其虚而有其用”的仙家书风中,从而使他的作品散发出一种与社会,与人世间以及时代命运痛痒相关的真切感。



金熙长榜书自撰联,高古伟岸且有山林气。
(天覆地载/日转星移)


笔者从本期《金熙长自作诗联书法》作品中,归纳出以下四个独特创意:


清、远、沉、亮。


清者,上清而真阳。


书中无世俗垢染,下笔清净如秋。萧疏空灵,仙气尤存;


远者,高远。


用笔古朴而旷达,令观者赏书悟太上;


沉者,沉稳老练,雄而不露。


字里行间不伤不怨,令观者意气平和、善心呈现;


亮者,湛然。线条简约透彻,如金玉振响,荡涤心灵,远离庸俗。



金熙长撰联


桂兰香风远,松竹气节高



金熙长作灵云寺雅集诗一首


寻仙问道入深山,寺院禅光沐我颜。


钟磬隔林犹杳杳,参天古木鸟关关。


花香远益侵衣袖,拂面清风吹发鬘。


忽见先生提笔处,深泉宛宛向河湾。





金熙长书自撰联
墨写千秋意,诗传万古情





金熙长书自撰诗一首


斜阳脉脉照清秋,


独坐山林无复求。


新墨临池松堂静,


残荷弄曲笛音稠。


唐诗宋赋当俦侣,


明月清风亦可讴。


半亩菊花能入酒,


经书万卷辨因由。



金熙长书自撰联


一室琴声邀明月,半瓯清茗洗俗尘




无端误入凡尘, 惹得俗事一身。


何物可洗烦虑, 杯中茶气清真。



金熙长书自撰联
栽兰种菊篱边客,赋曲弹琴枕上诗。







《金熙长题仰山古银杏游记诗》


朝伴初阳晚伴霞,晨钟暮鼓是僧家。平生满种功德业,枯木犹能再著花。





金熙长书自撰联

闲时常思己过

处世莫忘人恩



金熙长以草入篆,古韵弥新,沉拙灵逸,书写《次韵友人诗》

玉质凌霜感物华,

冰姿合向野人家。

冲寒先报春消息,

应是人间第一花。





金熙长以碑入草书自撰联


欲成大事须立志,为得功名必守恒




金熙化篆隶于行楷,结体宽厚开博

隐入天台看雨烟,

欢儒岭上一闲仙,

上清本是山谷客?

圣教光辉伴子眠。











金熙长以金文入草书,线条野逸而又高古


一联五写法



梅兰竹菊皆吾友,书画琴棋亦可师



金熙长《家风》

张氏家训题诗

心宽天地轻,万物道中静。立心如古井,年月过无声。

(附《张氏家训》文:古人谓观砚以世计,墨以年计,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须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



千秋大业数杯酒
万丈红尘一味禅



金熙长/隐居天台山有感


名利交煎空费神,


山中归去一闲人。


自从解得无为法,


说向清风道与云。









金熙长榜书演绎甲骨文草书,书写自著《家风》一书中的题李氏家训诗,朴逸而古厚!

志并高山峻,胸怀日月才,从谏纳言著,贞观盛世来。

附李氏家训原文

如山岳高峻而不动,如日月贞明而普照。

宽大其志足以并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

奉先思孝,处下思慕,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为君之体也。
奉先思孝,处下思慕,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为君之体也。






熙长和谢光辉诗


四百峰中别有天,


罗浮山道欲寻仙;


洞天犹自是福地,


天道凝真不计年。


附谢先辉先生原玉


次韵刘释之兄《壬寅罗浮山辟谷有记》


福地向来是洞天,


罗浮山上有神仙。


一朝深入名山后,


从此光阴不计年。



金熙长和友人诗
闲门度此身
和气得天真
鸟语山林静
风清濾百尘
附友人诗作原玉:
闲极狂作草
静乐凝降真
晴日蹑空山
雨濛麈挥尘



金熙长自作诗书法/天台山秋日感怀
鸟语花香居士楼,
书池墨海渡清秋。
青山笑对琴萧弄,
一室禅机退客愁。



金熙长和何积石《迎春》诗


一夜东风吹万里,


杜鵑竹裡唱春歌。


桃红柳绿曈曈日,


岭上寒梅秀色多。


附: 何积石 迎春


笔端春早有诗么?


翘首披云赋九歌,


元是梅香生意满,


芳菲光景莫嫌多。



金熙长和唐大进贺戊戌岁诗


新岁戊戌,草木朝阳。


春风浩浩,万物章章。


东方出日,曜曜有光。


时和世盛,百鸟翱翔。


国运开泰,大道其昌。


天地同贺,福寿安康!


附唐大进先生《贺戊戌岁》


岁惟戊戌,律应青阳。


无边烟景,大块文章。


祥云佳气,煦色韶光。


河清海晏,凤翥鹏翔。


亨通开泰,际运肇昌。


为君贺岁,福寿永康!





金熙长撰联

不拼十年寒窗读 难题金科榜上名



金熙长和卢顺贤先生咏兰


兰蕙生幽谷,


无言对晓风。


香清当致远,


岂与百花同?


附卢顺贤先生《咏兰》:


蕙兰开陌上


叠叠复重重


但觉幽香远


与君风骨同



金熙长和王九二先生诗二首


焚香有感


焚香月下灵台开,万象大干入眼来。


法法无言心自乐,拈花笑意何须猜。


冬夜赏月


银汉星稀寒气深,庭前水色醉花阴。


清光万里绝尘迹,高挂青天是我心。


附王九二先生诗


昨夜与友人品茶,茶醉不能入寐,遂先焚香静坐,而后又赏月题画,得稿数首,祈请微友指正。


焚香静坐


焚香安坐海疆开,月浪波涛入眼来。


法喜无言心自乐,拈花笑意不须猜。


冬夜赏月


河汉星疏夜已深,庭前水色绝云阴。


华光万里莹莹洁,挂在西天是我心。





金熙长撰联

仁义忠厚家风远,修身立德世泽长





积德积善民风厚朴
爱国爱民国运昌隆
(金熙长甲辰所作自撰联皆为左书尺八屏及尺八屏加长。)



金熙长书法自作诗《梧桐山》


大鹏展翅处,摇落万壑峰。


山色无穷碧,泉飞白练风。


天池映日月 ,云气染梧桐。


俱喜今朝好 ,凤凰花正红。





金熙长行草书皆从篆隶化出,高简而拙朴。
浩浩东风万物新,
百花吐艳长精神。
革新弃旧风云日,
国富民强幸福春。
为深圳市各民主党派庆祝建国七十五周年书画展而撰书。



金熙长融金于石,化碑入帖书大字自撰联/
世路多廖落
山中有故人



金熙长大字草书尺八屏二条屏
日出东方见艳阳,
同心共谱新篇章。
时和齐建复兴梦,
国泰民安大道昌。
为民建深圳市委庆祝建国七十五周年书画展而作。



金熙长书自作诗/金熙长主张草从隶化,书从汉出。故书风厚重古雅,书卷气与山林气并重。往往将诗中内容与书法风格相统一:
林中和鸟鸣,
月下听琴声。
万物自生长,
禅心接太清。



南岭风华照四方,
经纶万象壑中藏。
一身傲气名青史,
万寸丹心对艳阳。
窗外书声松竹里,
庭前棕榈夜风凉。
精神独立传千古,
思想自由真梦乡。
---金熙长和陈寅恪先生诗应中大百年校庆书法展



为了以翰墨展现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人格及高古诗境”,作者尝试用笔苍茫,生拙野逸,结字奇古,不求讨好,尽量每个字的写法皆有异于时俗,书风与诗风相一致。





深山闻佛号,
寺院听梵音。
绿水无弦曲,
清风鸣素琴。
经伦归大道,
法雨满禅林。
明月长相照,
悠悠天地心。
---和唐大进先生浙江深圳文化雅集赠金熙长诗,甲辰秋熙长撰并书于括苍第二峰

重阳节访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