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书画鉴定专家何冠逸
社会职务/身份:
姓名:何冠逸,号,逸仙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洛阳
中国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诗书画院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中国国宾礼艺术家(编号ICA9295)。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联合会副会长,国际书画交流委员会理事。
鉴定专业背景:
1. 学术根基深厚
-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兼具艺术实践与理论修养。
- 师承体系涵盖书画双领域,尽承近当代书画大家之艺术精华,乃当今书画创作与鉴定实力派大家。
2. 鉴定实务经验
- 真伪鉴析能力:四十余年书画创作、研究、教学中,形成其“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独特美学体系,原创“书法六绝”荣获国家文化图片专利,对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的深度理解,支撑其深厚的鉴定逻辑。
3.以何冠逸先生为首的书画鉴定小组,数十年来,多次到全国各地巡回鉴定书画已超过15万件之多,其中,在民藏市场率先发现黄宾虹20余件、潘天寿30余件精品力作,以及齐白石先生数百件湮没已久的一批书画珍品,在收藏圈引起了一轮抢购热潮。
4.何冠逸先生对于收藏品爱好者的忠告:真正有价值的藏品,一定是有其丰富的资料以及与作品相互佐证、背书齐全的完整体系,即:来路清晰,传承有序。不然,未来很难变现。 1995年的时候,有一位姓刘的藏家找到何老,表示自己有一幅潘天寿先生1961年的作品,当时何老表示如何证明作品为潘天寿先生所作?刘先生拿不出来任何资料证明。刘先生表示:当年我的祖父通过高冠华先生的引荐向潘天寿先生求得,何老闻言,让藏家抓紧联系高冠华先生,看能不能出一个书面的证明,所幸,刘先生最终在高冠华先生去世前,拿到了证明,同时,邀请多家媒体现场记录并刊登杂志,并听取了何老的建议,在1997年、2005年、2006年、2009年、2011年多次在本省多家杂志上刊登作品。并且,于2013年、2015年、2018年在多家拍行、以及多次在名家书画作品展上参展,给作品留下来不可多得的、完整的背书和珍贵资料, 2021年,在历经20余年的积淀和努力,最终拍出了1782.5万元的高价!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年没有听从何老的建议,可能现在50万元也没有人收。所以说,好的艺术藏品,必须要有与其相匹配的、完整的、强大的背书,才能让其发挥出属于其本身的应有价值。未来几十年、几百年,其价值才会越来越高。
何老经常说的一句话,房子有房本(每70年还要续产权),车子有车本(要适时审车),人有身份证,(一生也要换几次),同样,收藏品也要有其身份流传证明(出版社出版证明,登报纸证明,国鉴证书),只有这样做,才叫做真正收藏。
5.何老先生出身于四代中医世家,身为豫西名医之后,以其严谨做事风格独创出《望-闻-问-切》的鉴定方法,在业内流传广泛,备受推崇;并且,多次在公共场合发表关于字画鉴定的心得讲话。鉴定:一定是现代仪器加多年经验和眼力判断相结合得出的严谨结论,惟此,才能让字画鉴定的准确率越来越高,鉴无遗策。
望:用现代科学仪器或眼力,细致观察作品的真伪,以及纸张的纤维结构、材料成分、氧化的情况、成品年代等。
闻:墨味的种类与纸张的气味,钤印所用材料等有没有现代化学及做旧的气味。
问:问作品的来历,在何时、何地、何人手中求得的作品,有没有相关资料,传承有没有断档。也就是:是否“来路清晰、传承有序、没有争议”。
切:对比相同作者、相同年代此类作品的创作风格与个人创作习惯,以多件作品去印证、互鉴其形态、笔法,用墨变化,创作年代和风格,以及落款的惯常对比。
社会贡献与行业影响
- 公益鉴藏活动:长期参与书画公益鉴定,累计捐赠善款超过百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践行“德艺双馨”理念。
- 学术传播:担任高级书画培训师,通过书画教学、作品展览、字画鉴定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其作品入选《中国邮票名人录》推动传统书画鉴定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