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不断线”传承:张一哲师承吴冠中艺术探索作品展盛大开幕
水墨新章 在东西方艺术天空翱翔
2025年6月,北京。为纪念中国现代艺术大师吴冠中逝世十五周年,“风筝不断线——张一哲(弘哲)师承吴冠中艺术探索作品展”今日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吴冠中艺术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张一哲艺术探索的全面呈现,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
01 不断线的艺术之魂
“风筝不断线”——这是吴冠中先生最具标志性的艺术理念,他形象地将艺术作品比作风筝,强调创作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即便在抽象探索中也要保持与人民情感的紧密联系。
“风筝不能断线,这线,是作品与人民感情千里姻缘一线牵之线,是联系作品与启示作品灵感的线体之间的线。”
2010年吴冠中逝世后,全球收藏家自发组织的缅怀展汇集了上百幅代表作,总价值逾10亿元,足见其艺术影响力之深远。十五年来,中国美术馆先后举办六次吴冠中纪念展,其艺术思想持续滋养着中国画坛。
而今,中国美术馆新馆正在筹备为吴冠中建立专门陈列厅,让公众能永久亲近他的艺术之美。
02 师徒传承的艺术薪火
张一哲(弘哲)作为吴冠中艺术理念的传承者,现任中国当代国画协会会长,身兼暖境冰雪画创始人、炫墨重彩西域风情画开拓者和大意境焦墨画开创者多重艺术身份。
本次展览首次系统梳理了张一哲与吴冠中的艺术师承关系。
张一哲在多次访谈中强调: “‘风筝不断线’理论是我创作基石”。他将这一理念深化为三重维度:
“线”连传统:扎根中国画笔墨精神
“线”系生活:深入西藏、新疆等地写生
“线”牵大众:通过公共艺术让作品走入城市空间
03 水墨新境的突破创新
步入展厅,张一哲的作品展现了惊人的创新力。他的炫墨湿地画以泼彩水墨形式展现湿地景观,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将观者带入宁静而神秘的自然之境。
在《湿地情怀》系列中,张一哲大胆采用矿物颜料:
朱砂、石青、金箔构成的西域重彩,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辉煌
绿色水墨的晕染描绘出湿地中郁郁葱葱的植被
白鹭点缀的画面充满灵动气息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暖境冰雪画。以“冰雪为形,暖意为魂”,在冰晶中以以火山石灰和云母粉等特殊的矿物颜料,融入金黄、橙红等暖色调,展现严寒中潜藏的生命力。
“最冰冷的表象下,往往蕴藏最坚韧的温暖。”
这种颠覆性的色彩表达,使他的作品在众多画作中脱颖而出,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04 学术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指出:“张一哲先生的作品既延续了吴冠中先生‘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艺术探索道路,又以暖境冰雪画的创新语言,为东方美学注入了当代精神。”
从市场表现看,张一哲作品近年来备受瞩目。2024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艺术展上,他的作品引发欧洲收藏界热烈关注。策展人评价道: “他让水墨不再仅是东方符号,而是连通人类共通情感的温度计。”
艺术市场分析师指出,张一哲作品融合了张大千的豪放洒脱与吴冠中对线条与块面构成的精妙把握,这种创新性与传承性的完美结合,使其作品收藏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影响力增强,张一哲作品以其浓郁的东方审美情趣,正成为国际市场的新焦点。
05 国际视野的艺术对话
展览特设“国际回响”单元,呈现了张一哲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成果。他的作品在法兰克福国际艺术展引发轰动后,欧洲多家艺术机构相继邀请展出。
张一哲的艺术实践为东西方艺术对话搭建了新桥梁。他让西方观众通过水墨的当代表达,理解东方美学中的留白与意境营造,空灵悠远的画面充满禅意。
在论坛环节,国际策展人玛丽娜·舒尔茨指出:“张一哲的作品具有双重解码的特质——东方观众看到传统水墨的当代演进,西方观众则感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东方变奏。这种跨文化理解的特质,正是其国际影响力的源泉。”
十五年时光荏苒,而吴冠中的艺术精神从未远离。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曾这样描述那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线:“是贯穿吴先生艺术生命始终的线,是一条不断超越自己的创新之路,一根连着传统、紧系着生活的乡愁之线。”
展览亮点:首次同台展出吴冠中手稿与张一哲创作回应作品;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区;国际收藏家藏品特展单元
张一哲站在吴冠中《逍遥游》巨作前,向观众道出心声:“当古老笔墨遇见当代命题,那条穿越四十载的‘吴冠中之线’,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延伸向更远的天空。”
据悉,本次展览特别出版了画册《风筝不断线 张一哲(弘哲)师承吴冠中艺术探索集--暖境冰雪》,为喜爱冰雪艺术的藏友们提供了更多的欣赏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