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治刚沉痛悼念恩师之一周志高先生
昨夜,惊闻恩师周志高先生溘然长逝,霎时间心如刀绞。先生的身影犹在眼前,教诲仍萦耳畔,可这阴阳相隔的现实,让我——您的学生穆治钢,唯有以泪洗面,痛彻心扉。
与先生的缘分,始于1984年。彼时我师从启功先生研习书法,先生将我的作品寄与时任上海《书法》杂志总编辑的您。未曾想作品尚未刊登《书法》杂志上,就让您意外遗失,启功先生遂建议我直接与您联系。怀着几分忐忑与崇敬,带着启功先生给您写的引荐信,我专程赴沪拜访,您却毫无芥蒂,待我谦和热忱。这份坦荡与宽厚,让我铭记至今。后来,您将我的行书作品刊发于1987年《书法》杂志第四期,我们的友谊悄然生根。
先生不仅是我艺路明灯,更是中国当代书法复兴的擎旗者。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初创时期的核心力量,他创造了中国书坛的"五个第一":创办新中国第一本书法专业杂志《书法》,策划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书法篆刻展览,组织新中国第一个书法学术研讨会,编纂新中国第一部书法鉴赏大辞典,建立新中国第一个省级书法创作基地。这些开创性举措,如惊雷破晓,为沉寂多年的书法界注入澎湃活力。他更以赤子之心践行文化担当,曾一次性向书法机构捐赠万册珍贵典籍,从历代碑帖到理论著作,满满几大箱的墨香里,藏着他对书法传承最朴素的热忱。
他以《书法》杂志为阵地,率先打破书法界长期沉寂的局面,策划发起"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推动书法艺术从传统书斋走向时代舞台。他提出的"植根传统、守正创新"理念,影响了改革开放后几代书法人的创作方向;其主编的系列书法典籍,更成为梳理当代书法脉络的重要文献。先生以毕生之力搭建书法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古老的笔墨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份功绩,早已镌刻在中国书法史的册页之上。
后来我到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班深造,恰逢您担任兼职教授,缘分便从挚友深植为师生。我们郑重举行了拜师仪式,研究班全体同学到场见证,我的首师大书法高研班同窗、著名书法家张继先生特意赶来祝贺,我的书法导师欧阳中石先生亦来电祝贺。那一日的庄重与温暖,恍如昨日,从此您便以师者的担当,为我指引艺路方向,从笔法精研到书论体悟,您的每一句点拨都让我豁然开朗。
2010年,我有幸被上海官方引进,上海悬纸书法研究院暨穆治钢书法艺术馆同时成立。您亲笔题写"上海悬纸书法研究院"院名,笔力沉雄,气韵贯通,为这方书法阵地奠定了厚重根基。巧的是,同年您当选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那段岁月里,您几乎从未缺席我在上海的任何活动——活动开幕时,您总会提前到场细品每幅作品,当众分享独到见解;学术研讨中,您总不忘肯定悬纸书法的创新价值,为我站台鼓劲。更难忘的是,在您的力挺与支持下,我有幸成为上海荣誉市民,更受聘为首位上海海湾旅游区形象代言人。2016年我在上海豫园举办悬纸书法展,您不仅亲临现场祝贺,更亲笔题写"新海派书法代表穆治钢上海豫园书法展",那苍劲有力的题字,既是对我艺术探索的肯定,更饱含着师长对后辈的深情期许,至今想来仍暖彻心扉。
自拜师以来,您始终以笔墨相赠。从"穆治钢作品背后的故事"的细腻体察,到"笔力雄强,德艺双馨"的铿锵嘉许,每一幅都凝聚着您对后辈的悉心提点与殷切厚望。那些墨迹里的温度,早已成为我艺路上最珍贵的滋养。
再后来,您荣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我也受聘为上海奉贤区书法协会名誉主席。那份聘书,是您亲手递到我手中的,掌心的温度与目光里的期许,至今仍能清晰感知。
我在上海这十几年,您始终牵挂我的成长,多次亲临我的书法活动。尤其难忘2024年6月23日,您不顾年高,专程从上海远赴长春,参加《穆治钢教书育人40周年研讨会》。那天您精神矍铄,亲笔题写"穆治钢教书育人40周年研讨会"十四个大字,在会上对我四十载教学生涯的肯定与勉励,言犹在耳。未曾想,这竟成了您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书法活动。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念想,也成了永远的遗憾。
先生的书法,诸体皆精,自成一格。楷书端庄中藏灵动,笔笔见法度,似能窥见千年传统的厚重;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间显风骨,字里行间皆是文人的才情与通透;草书则气势磅礴,纵横捭阖中藏着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与大胆革新。每次观先生挥毫,都如沐春风,那份笔墨间的韵味与力量,深深烙印在我心间,成为我学艺路上的灯塔。
如今,先生虽已远行,但您的笔墨精神、教诲箴言,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您留下的不仅是一幅幅传世佳作,更是一份对书法艺术的赤诚与坚守,一份对后辈的期许与担当。作为您的学生,我定会铭记先生的教诲,将这份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传承下去,以不负您的悉心栽培与殷切期望。
恩师之风,山高水长;音容宛在,风范永存。
愿先生在天国依旧能与笔墨相伴,安息千古。
学生穆治钢 泣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