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秋季盛世收藏拍卖会一张亚雄巜金蟾纳福》作品以118万成交
在2025年苏富比秋季盛世收藏拍卖会上,一件由艺术家张亚雄创作的汉白玉雕刻《金蟾纳福》以估价88万元人民币起拍,最终以118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在古董瓷器专场中掀起了一阵关于玉石雕刻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热议。这件尺寸为:长16cm×宽11cm×高8cm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材质与工艺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一次精彩绽放。
金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招财瑞兽”,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们对财富与福气的殷切期盼。传说它“口吐金钱,三足灵验”,能为持有者吸纳四方财气,因此常被置于商铺、宅邸之中,成为风水文化里的核心符号之一。
张亚雄选择“金蟾”作为创作主题,是对这一民俗意象的艺术化提炼。在《金蟾纳福》中,他并未拘泥于传统金蟾的“金色”或“铜铸”呈现形式,而是大胆采用汉白玉作为材质,以玉石的温润洁白重塑金蟾的形象,赋予了这一传统符号全新的视觉与精神质感。汉白玉的纯净底色,消解了金蟾意象可能存在的“世俗铜臭”,转而突出其“纳福”的精神内核,让招财瑞兽的寓意升华为对清雅富足生活的向往。
汉白玉,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刻的“御用材质”,承载着千年的工艺传承。从北京故宫的汉白玉栏杆,到圆明园的石雕构件,汉白玉以其细腻的质地、纯净的色泽,成为权力与艺术的双重象征。
在《金蟾纳福》中,张亚雄对汉白玉的运用堪称精妙。他充分利用汉白玉“易雕饰、质感雅”的特性,在金蟾的造型上雕琢出丰富的细节:金蟾周身的凸起纹理模拟了蟾蜍的皮肤质感,既保证了生物形态的逼真性,又通过有序的排列形成了视觉上的韵律感;金蟾的眼部、口部刻画得尤为传神,“招财进宝”的神态跃然石上。
这种对千年材质的当代化运用,让汉白玉雕刻跳出了“仿古工艺品”的范畴,成为兼具传统工艺价值与当代艺术审美的创作,这也是其能在拍卖市场中突破估价、斩获高价的核心原因之一。
《金蟾纳福》以118万元人民币成交,远超88万元的估价,这一市场表现绝非偶然,而是多重收藏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化符号的稀缺性:金蟾题材虽常见,但以汉白玉精雕且兼具艺术个性的作品并不多,张亚雄的创作填补了“高端玉石招财雕刻”的市场空白。
材质与工艺的价值:汉白玉本身的稀缺性与千年工艺传承,让作品具备了“硬通货”属性,收藏者对其材质价值的认可直接反映在价格上。
当代艺术市场的趋势:近年来,收藏市场对“传统文化当代化表达”的作品愈发青睐,这类作品既满足了藏家对文化底蕴的追求,又具备现代审美趣味,《金蟾纳福》正是踩中了这一趋势。



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张亚雄是一个兼具多重身份的标志性人物。他是国家一级雕刻师、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以汉白玉雕刻作品在拍卖市场屡创佳绩;他是张雄艺术网创始人、张雄书画院院长,搭建起艺术与市场、传统与现代的产业桥梁;他还是政协委员、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在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领域持续深耕。从福建泉州的雕刻匠人到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张亚雄的艺术人生与产业实践,勾勒出一条当代艺术家在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与国际传播中多维发展的路径。
雕刻刀下的文化脉络:从传统技艺到国礼艺术的突破
1974年生于福建泉州的张亚雄,自幼浸润在闽南地区深厚的雕刻文化氛围中。作为国家一级雕刻师,他的创作以汉白玉为主要载体,在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融入当代艺术语言,形成了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个人风格。其艺术成就也获得了权威领域的高度认可。2023年12月,他成为中国首批宫廷艺术名家,玉雕作品入选故宫文创雕刻名家台历;
2024年11月,他荣获“中国国礼艺术大师”荣誉称号,十二生肖作品被美国、俄罗斯等五国文化大使联合推荐为“世界文化中国代表人物”;
2025年7月,其作品登上《中华脊梁中国艺术全球版》周刊。这些荣誉与成就,标志着他的雕刻艺术已从民间技艺上升为国礼级别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